关于进行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教学检查学院自查的通知
各教研室:
根据《关于进行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暨专业评估现场考察的通知》(教务函【2018】179号)的通知要求,学校定于第10-13周对全校教学情况进行期中检查,学院根据学校检查内容第10周进行自查。学院成立由学院班子、专业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期中教学检查领导工作小组,落实检查工作,希望各教研室、各位老师认真准备,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学院期中教学检查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唐艺、尚志强
副组长:牟海萍、张冰
成员:石蔚、刘秀荣、鹿建柱、陈霖、王秀琴、张玉青、董蕾、
张橹、刘青、施海花
检查内容
1.课堂教学
主要检查课堂教学秩序是否正常,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教师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授课,师德师风,是否按时上下课,有无私自调停课现象,学生出勤情况等内容。重点检查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2.实验教学
主要检查实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查看实验记录、实验室管理情况等,全面掌握实验教学质量。
3.教学研讨
各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聚焦“两个根本”“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等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思想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
4.课程分析
各教研室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展开课程分析活动,检查各位教师课程分析能力。(课程分析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具体要求见附件)
5.课程建设
各教研室对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检查方式及时间安排
检查以学院自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中教学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抽查和调研。届时专家将通过听课看课、材料调阅(包括院领导听课记录、新入职教师跟班助教材料、新入职教师导师指导材料、教研室活动记录等)、师生访谈、听取课程分析等形式进行检查与评估。
第10周,学院自查(11月5日-11月9日)。
学院检查领导工作小组第十周安排随机听课。(注:学院班子领导、专业负责人听取学院任意老师的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人次;各教研室主任听取所在教研室老师的课程,原则上不少于2人次。领导班子使用学校听课记录本,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使用期中教学检查专用听课记录纸,记录纸请到教学管理科领取。第11周周一上班将听课记录交到教学管理科,作为学校检查的支撑材料。)
各教研室自行组织本教研室的教学科研、教学思想研讨活动以及课程分析活动。(教学思想研讨等活动一定记录在教研室活动记录表中)
教学秩序:学生科重点负责学生出勤率情况;领导小组重点检查教师教学秩序情况。(领导小组检查课堂教学秩序时间安排为:周二 唐艺、施海花;周三 尚志强 张橹;周四 牟海萍 刘青;周五、周六 张冰 王健)
召开青年教师(年龄为40周岁以下没有课程安排的教师)座谈会:时间为第十周周二(11月6日)上午10:00,地点为二楼会议室。
召开学生座谈会:时间为第十周周四(11月8日)下午2:30,地点为二楼会议室。
第11-12周,学校集中检查(11月12日-11月23日)。
(1)学院将于第11周周一(11月12日)下午16:00-17:30随机从每个教研室选取一位教师作课程分析报告(具体人员名单将于10周周五下午15:30由五位教研室主任一同至教学科抽取)。
(2)由学校组织专家对学院进行评估和检查,学校检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第13周,反馈与总结(11月26日-11月30日)。
学院在自查基础上,针对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任务要求和主题活动,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写出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由学院领导审核后于11月30日(第13周周五)前送教务处教学建设科。
三、检查要求
1.全院教师要高度重视期中教学检查工作,认真自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与不足。教学科研工作办公室及教研室注意基本教学资料和教学检查资料的建设与归档,保持材料的原始状态。(注:新入职教师需填写的材料请于第11周周一上午交至教学科暂存,期中教学检查结束后将材料归还各位老师。)
2.学院检查组成员要做好检查记录。相关记录和检查、评价表等材料教学科研工作办公室汇总,于11月30日(第13周周五)前送教务处教学建设科。
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2018年11月3日
课程分析 涉及到每位任课教师。除了做好PPT,还要提供该门课程现在使用的课程标准。所有的任课老师要检查自己的课程标准,根据现在具体的授课情况进行修订。同时根据2017版的培养方案里课程设置情况,修订或制订课程标准,经学院审核后录入系统,教务处统一印制。
课程分析,专家着重了解任课教师对自己的主讲课程是否把握的深,理解的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贡献度),还要有课程类型(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还是选修课)、前后修课程、学时学分、开设学期、面向对象等;
2.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掌握哪些知识)、能力目标(具备哪些能力或能够干什么)和素质目标(提升哪些素质),注意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区别,素质目标要结合课程,最起码结合专业;
3.教学内容:包括哪几个知识模块,重点难点标注清楚,如果有课内实验,理论与实验一起设计;
4.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互动情况等方面简单分析),根据学情确定教学侧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导入、项目驱动、对分课堂、案例式、小组研讨等)、教学手段(虚拟仿真、信息技术、沙盘模拟等);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课内-课外,线上-线下)。
***学情分析是动态的,是授课前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
5.教学评价:考核方式方法,考试改革(过程考核,对能力的考核);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
***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二是教学效果,来自于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最重要的是学生评价。
6.教学反思及持续改进:就是在授课过程和结束后进行的总结反思,通过同行、督导、学生的反馈,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等总结教学情况及效果,提出不断调整教学设计,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方法,改进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7.特色(特色,不是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特色,比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等,最多1到2条。